2021年12月底,北京熠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熠智科技”)宣布完成由汉能创投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熠智科技联合创始人&CEO范学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2019年企业创办以来第一轮正式融资。随着2021年多个区块链结合隐私计算技术的产品与项目落地,我们意识到需要有社会资本一起发展企业,并借此带了更多的行业声量与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熠智科技2019年开始正式运营,早期创始团队与核心成员都曾在区块链领域深耕,有丰富的区块链技术场景落地经验,一直以来深耕隐私计算在能源与医疗领域的应用。
《华夏时报》:是什么契机促使熠智科技从研发区块链到隐私计算的?
范学鹏:做隐私计算有两个契机。第一个契机是我们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如以太坊上面的一些隐私计算项目,包括早期研发YeeZChain(熠智链)产品时也涉及到一些隐私计算技术。
另外,就是在此前项目实施中意识到了区块链结合隐私计算技术的优势。我们早期参与国家电网区块链相关项目的时,就意识到项目实施中各场景方存在“打通数据壁垒”的需求,而区块链本身是很难解决这个痛点的,需要结合隐私计算技术才能解决数据安全流通的问题。就开始将团队发展重心确认为区块链结合隐私计算的方向了。
2021年,熠智科技入选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的“数据安全推进计划”(Data Security Initiative,简称“DSI”)第一批参与单位,并被DSI认证为9家“隐私计算企业”厂商之一。
《华夏时报》:相比单纯的隐私计算,区块链+隐私计算双技术发展路线优势在哪?
范学鹏:简单来说,区块链结合隐私计算发展可以实现数据去中心化+可用不可见。在去中心化服务器中,双方、多方均可构建可信环境,有利于提升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区块链技术在隐私计算应用场景中,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比如在中心化环境中,双方或者多方进行数据处理交互过程中,单纯的隐私计算技术没办法抗合谋攻击,还是需要构建参与方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旦多个参与方之间互相泄漏密钥,模型安全就受到威胁,所以在选择参与方时是局限在相互信任的企业间。但是在去中心化数据处理环境中,区块链本身就能抗拜占庭攻击,共识机制算法可以抵抗节点的恶意行为,解决合谋问题。
《华夏时报》:目前完成了哪些隐私计算落地项目?
范学鹏:2019年与2020年主要在进行技术攻克与革新。2021年隐私计算产品正式开始企业级落地,目前已经完成了某省国家电网智慧能源的项目,年底就完成验收了。
具体来说,某省国家电网与当地发改委等部门合资成立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省国家电网公司出电力数据,统计局出当地的经济数据,自来水集团与燃气集团出水燃消耗的数据,发改委进行重点区域或园区的能源监测与能耗分析。不过,由于数据平台未打通,我们搭建了底层区块链平台,将各参与方核心数据上链。接下来,在每个数据源部署隐私计算节点,保证数据不出域,就可以利用我们部署的系统链接各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合作伙伴的反馈,该省的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已经被评为区块链重点示范应用了,接下来会在其他省电力公司进行推广。据估算,仅推广到各省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的项目规模大概就在3亿左右,目前已经在着手搭建其他省份的能源项目了。
《华夏时报》:熠智科技的主要技术路径与优势是哪些?
范学鹏:我们的技术路径主要是机密计算+区块链。机密计算的优势在于其计算性能比纯密码学技术方案高很多。MPC、联邦计算或同态加密的应用场景主要是金融和保险领域,比如做交叉隐私查询等,场景较简单,对实时性要求不高。但是比如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这样的工业级项目,对实时性要求就比较高。
目前的技术路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企业用创始团队擅长的技术与特定的场景发展。在场景方面,我们目前主要做能源与医疗。早期,金融领域选择使用机密计算技术路径的比较少,因为硬件投入成本较高,所以我们首先切入的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能源行业。
此外,我们的产品之一“典枢”还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目前大部分应用隐私计算的客户都是来自政府或大型、超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对隐私计算是需求太少还是成本过高?显然是后者,中小企业花费上百万进行私有化部署或搭建平台,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中小企业的数据的数据如何变成流动的资金?如何使用别人的数据增强自身的业务发展?“典枢”就利用区块链技术与隐私计算技术搭建了一个企业级应用的底层平台,中小企业可以一键接入自身企业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其他企业的数据。类似于“数据淘宝”的形式,丰富的数据源有利于中小企业搭建更高准确度的模型,也能使自己的数据可以在可用不可见,数据源不出域的前提下流动起来。这是我们未来更看好的市场。
《华夏时报》:目前是业务与技术同时发展吗?还是更侧重发展技术?
范学鹏:目前的隐私计算企业中,某个领域垂直的专家比较少,对技术了解但是对特定的行业了解的并不透彻。熠智科技创始团队大多是技术出身,在做能源项目的时候也是寻找了资深的能源业务合作方,我们负责底层技术,他们负责上层搭建,
我们目前还是会更专注做底层技术,不局限在特定的行业,在初期,打造具有跨行业通用性的基础设施,复用核心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和研发成本,有利于早期快速在隐私计算领域站稳脚跟。纯做项目其实也不一定是坏事,一旦构建起足够的技术壁垒,非常好的项目实施能力也是不错的方向;专心做底层技术,也不意味着一点不了解业务层面,也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只不过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回有更好的效果与更高的效率。
《华夏时报》:隐私计算技术当前还面临哪些问题?
范学鹏:从技术来讲,各家技术路径目前匹配相应的商业场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在早期落地过程中,真正在场景落地实施中还是有些困难。
隐私计算不是伪需求,相比区块链来讲,隐私计算的应用场景更加广阔。在新法新规以及商业发展下,各行各业处理数据都需要隐私保护,行业内对隐私计算发展前景是充满信心,但还是需要时间来推进。
《华夏时报》:隐私计算现在的发展格局是什么样的?
范学鹏:从资本规模讲,确实已经产生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但是实际落地来讲,大部分隐私计算企业其实都处在早期阶段。
现在行业估值有些虚高,坦白来讲,隐私计算处于行业早期,各企业的成绩单都不太好看,隐私计算发展前景非常大,但是行业不应该提早进入虚高估值的泡沫时期。
谁能真正在行业落地,真正给场景方解决实际问题,谁才可能真正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