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Gartner季新苏:可编程的基础设施重塑敏捷交付

十年前,曾经兴起过一个谓之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移动办公理念。SOHO代表一种自由、开放、弹性的模式,无论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公司员工,都可以采用居家或远程的方式来办公。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SOHO的普及率并不高。

可在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逆转。SOHO模式或者说随时随地远程办公的模式,正迅速成为潮流,尤其是意想不到的疫情,更是催化和放大了这一趋势。而由此也带来了复杂的IT运维问题,以及如何强化基础设施的问题,并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道现实考验。

知名研究顾问机构Gartner曾在重要战略科技趋势中提到“随处运营”的理念,实际正是对企业基础设施的要求。那么,基础设施的趋势是什么?如何最大化地保障正常运营?近日,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解读。

如何提升基础设施的容错性

季新苏首先谈到了基础设施的三大趋势,它们分别是高可靠性与容错性,敏捷交付以及成熟的IT制度与规范。本次访谈,主要围绕着前两点,也就是高可靠性与容错性,还有敏捷交付来展开。

提到容错性就不能不提到灾备,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概念。季新苏认为灾备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面:IT系统内部、业务连续性、构建业务的韧性。“而打造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最核心的是打造这几种能力,即标准化、虚拟化、自动化和指标化。”

那么,如何看待这几种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季新苏表示,自动化是实现容错性的关键,但如果标准化没有实现,虚拟化也没有完成,那么自动化是很难实现的。当然,虚拟化实现了之后,依然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架构不同了。

“原来的架构是基础设施实现高可靠,而应用主要负责业务逻辑。但是在未来,如果是以底座是云、上层是灾备为主的方案,那么真正的可靠性则是来自于应用的容错性。”季新苏强调,未来的应用和基础设施应该是解耦的,也就是个别和局部设施出故障,不会影响系统整体,不会影响应用的可持续性。

而多云架构是另一个保障容错性与可靠性的方案,尤其是面对端到端交付服务的时候。把某一个应用部署在多个云上,用云的高扩展能力进行容错,包括负载均衡的方式或者冗余的容错机制,从而保证整体的可靠性。这次疫情期间云服务提供商保证了交付的及时性,证明了这样的容错保障机制的有效。

可编程的基础设施重塑敏捷性

构建基础设施的敏捷性实则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可这里面的门道也多,CIO也会经常犯难。对此,季新苏阐述了实现基础设施敏捷性需要具备的三个能力。它们分别是:可适应性、抽象化以及跨平台性。

可适应性是指通过软件定义和API的方式实现自动化,然后在基础设施上构建可适应性的架构。抽象化用来减少程序的复杂度,如通过模板而不是定制化来保证交付的敏捷性。跨平台性则意味着,无论私有云、公有云的跨平台,还是多云的跨平台,都是保证敏捷性的重要手段。

“未来基础设施的逻辑是软件定义、是交付的平台,而非硬件和系统软件的平台。“季新苏表示。这可以理解为是可编程基础设施的构建。它可将基础设施配置当作软件编程来进行,通过编程的方式管理虚拟机或容器,免去了手动配置,这使得基础设施更具弹性,能快速、高效、准确地重复性扩展,从而大大提升敏捷性。

Gartner在2020年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叫“可组合的基础设施”。季新苏强调了其带来的三个好处,分别是提高效率、增加灵活性和提供敏捷性。而这实际就是云能力的集中体现。利用规模效应和模块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庞大的资源进行有效、低成本的管理。

结语

对于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性,季新苏最后总结了四个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第一是高级分析能力,第二是自动化能力,第三是持续交付能力,第四是“云”能力。这四个能力合在一起,便能更好地达到基础设施敏捷性的目标。

“这些其实是一个新环境,既有容错性,又有敏捷性。这才是我们看到未来基础设施要走的方向。”他表示,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有些企业还在路上,而Gartner认为这确实能实现很大价值,同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进行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