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类

课程介绍
课程目录
用户评论
课程介绍
课程目录
用户评论

你将获得

  • 掌握某些知识点
  • 学会某些技巧(或思路)

教学服务

  • icon

    1v1专属答疑服务

  • icon

    BAT专家面试辅导

讲师介绍

  •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杜国强先生主讲,他做过教师,当过秘书,写过小说剧本,出过书。曾创作箴言,被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出版。他的专著《党政信息写作与处理》,历经三次修订,畅销十年。他凭借丰富的写作经验和理论水平,让你学到许多书本上见不到的一家之言,独到的见解和训练模式,让你受益无穷。

  • 课程详情

    一、何谓新闻背景?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新闻背景用来解释的另一类对象,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之所以如此,一是读者的需要。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二是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三是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让读者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仅仅报道新闻事实往往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插人背景材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北京云居寺出土石经回归地穴为例,1998年6月20日,北京有关单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把1957年从云居寺出土的10082块石经重新放回地穴珍藏。这就是基本的新闻事实。如果消息仅仅写到这里,读者会提出许多疑问。这条消息需要添加多种背景材料予以解释,才能使读者看懂。仅就这一举措的意义而言,消息必须说明,为什么要回藏?放回地穴的必要性、其意义何在?解开这个“谜”,是读者的需要,新闻发布者为了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也必须说明这一点。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 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为新闻注人更丰富的内涵,使主题更加鲜明。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读者之必要。然而,由于事态尚不明朗,事实的暴露尚不充分,发言还不是时候,或者,顾忌到有可能引起的麻烦,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谢胡自杀的消息即是一例。1981年12月18日晚,阿尔巴尼亚党政机关发表公报,称68岁的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于当日凌晨自杀身亡。并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新华社19日的新闻稿加了这样一段背景:
           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这段背景意在暗示:既然17日能够正常接见外国代表团,18日,第二天,怎么会突然“神经失常”了?其中似有疑窦。
           1991年法新社报道原苏联核爆炸留下死湖的消息,也用背景对消息源的介绍提出了质疑。苏联彼尔姆区生态委员会的成员告诉法新社记者,1976年在乌拉尔山脉中部开凿运河时,爆炸了三个核装置,留下了一个有放射性物质的湖。
        这个委员会的人强调说,彼尔姆地区所进行的核爆炸并没有造成核辐射。法新社记者不相信这种说法,但又不便直接反驳,便在他的消息一文中加了一段对比性的背景:
        据生态委员会说,这个人工湖沿岸的放射性物质高达每小时1.5雷姆,湖底达每小时5雷姆。在法国,核工程人员不得在放射性物质超过每年5雷姆的环境中工作。
        文章用一年与一小时的放射性物质的量相比较,告诉人们,即使是沿岸,每小时1.5雷姆的放射性物质,也远远超出了法国规定的标准,从而对苏联彼尔姆区生态委员会发言人所说的“没有造成核辐射”间接地进行了反驳。这种借背景事实提出异议的做法,显然更有说服力。可见,以客观报道为基本姿态的消息写作,“背景暗示”的确是一种发言的艺术。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累加性背景并不少见。有一篇消息《烈国姑娘独闯大西洋》。26岁的商科学校毕业生佩吉·布歇于1999年11月18日妇佛得角出发,独自驾驶自己的小船,航行49天,划桨80万次,行程5000公里于2000年1月5日抵达美洲的马提尼克岛,完成独自环大西洋航行的壮举。消息在报道布歇事迹之后,于结尾处补充了这样一段累加性背景:“在布歇之前美国的维多利亚·默登、挪威的迪亚娜·霍芙两位女探险家,于去年底分别以8天和113天完成了独自划桨环大西洋的航行。”这段背景使读者超越布歇一人看到了人类、看到了女性的挑战精神和巨大能量。
           累加性背景是褒贬事物的有力武器。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宣传成绩还是暴露问题,记者都可以借助相关事实的累加,在更高的层次上发言。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在报道某条高速公路建成的同时,可以借助累加性背景告诉读者:自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至今,我国已建成了多少条高速公路,总公里数已达到多少,在世界占有怎样的位置;如果报道某省某座桥梁垮塌,又可以顺带附上一笔,告诉读者,在一段时间之内,该省已相继有几座桥梁垮塌,造成多少人伤亡,经济损失总共有多少。这种写法比报道单个事件信息量更大,潜台词更多,发言更有力,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讲过的一段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一般的细心体贴,防患未然”,“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白了。”受采写时间的限制,新闻写作要想做到简明而又周到十分不易。这就要求记者格外用心。
     

    温馨提示
    • 请勿私下交易
      请勿在平台外交易。与机构和老师私下交易造成的任何损失及纠纷,腾讯课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听课说明

      1、电脑:访问腾讯课堂官网 ke.qq.com 查看我的课表或下载win/mac客户端听课

      2、手机/平板:下载腾讯课堂APP, 进入学习页面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