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类

课程介绍
课程目录
用户评论
课程介绍
课程目录
用户评论

你将获得

  • 掌握某些知识点
  • 学会某些技巧(或思路)

教学服务

  • icon

    1v1专属答疑服务

  • icon

    BAT专家面试辅导

讲师介绍

  •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杜国强先生主讲,他做过教师,当过秘书,写过小说剧本,出过书。曾创作箴言,被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出版。他的专著《党政信息写作与处理》,历经三次修订,畅销十年。他凭借丰富的写作经验和理论水平,让你学到许多书本上见不到的一家之言,独到的见解和训练模式,让你受益无穷。

  • 课程详情

    专访的文体类型
    一、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
         1993年在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上,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荣获冠军,国际政治系硕士三年级学生蒋昌建被评为本届辩论会的“最佳辩论员”。7年过去了,蒋昌建从美国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到母校任教。《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这位昔日曾风光无限的最佳辩手进行了专访。尽管他现在并不是新闻人物,但他拥有曾经是新闻人物的背景,他的近况如何?这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样是做人物专访的题材。有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含义很广泛:上述例子是指过去的新闻人物,其实与过去或者现在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各种各样关联的人,都可以包括在专访选择的范围之内。与人物通讯相比,人物专访注重新闻性,还体现在写专访的记者要善于找新闻由头,从这个由头入手,以专题的角度切人。也就是说;它比人物通讯更注重寻找最佳的采访时机与访问的话题。
         蒋昌建的专访,时机选择在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演播"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会”,蒋昌建是其中一场的点评嘉宾。新闻由头则来自当时的网上聊天室,一些网友怀念“激动人心的1993年”,难忘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辩手昔日的荣光:尤其那个蒋昌建,那时候我们模仿他的说话和表情,梦想有一天像他一样气势如虹。他影响了我们整整一批人。于是作这个人物专访的新闻需要已呼之欲出。

    二、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专访”
    在2000年秋天中国铁路第三次大提速以前,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接受了上海《文汇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记者共提出了六个问题,集中代表了旅客对铁路部门服务质量的意见。作为铁道部的一部之长,傅志寰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的人。他在这篇专访中强调了中国的“铁老大”要彻底放下架子,真正转到为“旅客上帝”服务的新轨道上来;详细阐述了大力发展客运是中国铁路的希望所在;并提出通过组建客运公司来进行铁路体制的改革,铁路服务也要努力创造“名牌”,用这些品牌带动所有运输产品质量提高等新的观念。上述来自铁路管理“权威人士”的意见,不仅内容重要,而且针对性强,及时回答了读者的问题。这篇独家专访的题目作得也很好,直指主题《提速提服务:“铁老大”要动真格》。

    三、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只有新闻事件才能构成事件专访,而且与事件性通讯相区别,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新闻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它主要是通过采访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者见证人来“复原”与“剖析”新闻事件的。当然、事件专访也要通过对人的采访来完成,但与人物专访不同,在事件专访中,事先处于中心位置,人是配角。事件专访的主旨不是为了表现人,而是通过被采访者之口来报道“事”。
         1982年12月4日新华社记者邹爱国采写的《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夏衍谈“义勇军进行曲”》。它主要介绍了这首歌诞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它在革命事业中产生的影响。这篇事件专访的一个特点是发表的时机好,就在国歌通过当日播发,在时效上赢得了较高的新闻价值。另一个特点是选准了有代表性的知情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早已逝世,词作者田汉在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两个当事人都已不在。尽管今天还可以找到一些知情人来回忆与这首歌背景在关的事情,但在这些人中,最恰当的人选莫过于夏衍。夏衍与聂耳、田汉两人都相熟,而且在田汉被捕后,是他继续完成了电影《风云儿女》的制作,《义勇军进行曲》正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因此,由夏衍来谈这首歌无疑具有权威性,在这个事件中他是比其他人更直接的参与者、目击者又是见证人,他还能提供一般人所不能提供的历史情况与内幕。

    专访的写作要领
     一、问答整理式
     二,散文处理式
    散文处理式,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色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它的优点是: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同时,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了较魇新闻写作的他新空间。
        作家,还是要写作——————访陆文夫
        小巷深处,又走出来一个人——————徐丽莎,汇合到徐文霞、汪昌平、赵德田、朱源达、唐巧娣、朱自治、徐经海,…那人流中去了。这位女工程师,或许将以她几十年的曲折历史、家庭婚姻纠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不过,这位苏州人刚由陆文夫给她报上户口。说是苏州人,却脱胎于常熟。这是陆文夫的新作,《井》中的主人公,是今年初他躲到常熟的一个村办招待所中经过一个月的孕育“合成”出来的。“躲”到了常熟,是的,来人太多,他无法动笔。到了二月初三才回苏州。连他的58岁大寿都是单身一人在常熟度过的。他的生日是二月初二。面倒是吃了—方便面。在常熟的一个月,常吃方便面,还有稀饭。哈。“美食家”和方便面,有人就以此为题写了文章
    陆文夫说:“在《文学报》上有文章,说作家要做杂家,那位作者以《美食家》为例,说我肯定对烹饪有研究,不然写不出这吃的细节。一加肯定,可就出纰漏了。我这个人恰恰不会烧饭,做菜更加勿来事。我的学问是跟周瘦鹃学来的。他吃的门槛精。五十年代,作协小组开会,每人二元,八个人,十六元一桌,就很好了。菜馆的人见周瘦鹃来了,烧菜师傅把拿手菜端上来了。”
        也亏得这个有心人,记住了。
        那么,对作协副主席的工作,今后有什么设想呢?
       “作家,还是要写作。作家不写东西,就不成作家了。当然,也要力所能及地为文艺界做些事—只能是少量的。”
        他计划在今年写三个中篇、一个长篇。已完成了一个中篇,秋天再完成两个;长篇,要在年底以前,加班突击了—可能又要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吧?
        苏州一位诗人写陆文夫:他那14平方米的卧室,是工作室也是会客室。陈设简单朴素,可也有好东西:在写字台右边的抽屉里放着整条整条的好烟。
    “烟,有时也放着一条,老出去买,不方便,麻烦。”究竟放着多少条?他打开右边抽屉,里面放着的,其实是一叠叠手稿。
        我翻看他《门铃》的手稿。已经扔掉的不算,仅仅存放在抽屉里的,统计了一下,那草稿是第一页:4张;第二页:11张,第三页:6张……大体形成的,有3份:」一份写了18页;一份写了17页,一份写了19页。我望着那蓝色的字,眼前一片模糊,幻化成一片红云,那是作家的心血所染成的。 “我写短篇,如果是一万字,一般说,总要写五万字的草稿。以《门铃》来说,写了四五稿。原来的构思,徐经海家里来了三四个人,各方面的人,门铃一次次被拉响。后来发现不行,重复、拉杂,就推翻,变成只来孟得怡夫妇。”题目也是改了三次的,由《无为而为》,而《哑剧》,而《门铃》。小巷人物的户口簿上,他也改过名字,给徐经海最初报的是徐冠亚的官名。第一次拉响门铃的并不是孟得怡,而是一位徐工程师,终于,这位徐工程师从他的小巷人物志中消失了。
        “第一稿,先给我爱人看。”
         他爱人姓“管”,对老陆的生活是“管”得挺不错。“可总是通不过。现在,第一稿不给她看了—第一稿最难看—就给她看第二稿一或第三稿,提出意见,再修改。

     三、口述实录
    温馨提示
    • 请勿私下交易
      请勿在平台外交易。与机构和老师私下交易造成的任何损失及纠纷,腾讯课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听课说明

      1、电脑:访问腾讯课堂官网 ke.qq.com 查看我的课表或下载win/mac客户端听课

      2、手机/平板:下载腾讯课堂APP, 进入学习页面听课